微信公众号
工作动态
安庆桐城:传承六尺巷礼让新风 谱写红十字博爱华章 发布时间:2025-08-04 10:41    阅读次数:219次

  “博爱家园”是红十字会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借鉴国际红十字组织项目理念和模式推出的人道公益项目。新时期推进博爱家园工作是红十字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群众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为主线,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载体。

  博爱家园既是红十字会扎根基层的 “主阵地”,也是推动红十字工作向精细化、常态化发展的关键抓手。六尺巷社区博爱家园就是桐城市红十字会“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赋能基层”的生动实践,作为畅通红十字事业联系群众需求的 “毛细血管”,红十字会主责主业、红十字会参与城乡治理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

  六尺巷社区地处安庆市桐城市老城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区域面积约0.8平方公里,辖5个居民网格,服务常住居民2200余户7080人。社区党组织体系完善,设党总支1个,辖3个网格党支部及2个非公党支部,170余名党员引领网格化服务全覆盖,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机制深入人心。作为“六尺巷”文化遗址所在地,社区内明清历史文化街区贯穿全境,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1处、县级11处,“礼让”的传统美德浸润邻里,为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落地生根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形成了“文化育和谐、博爱暖人心”的独特社区风貌。

  建强“红色阵地”,筑牢博爱服务根基。创新构建“社区主导+市红十字会指导+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执行”的三级联动体系,形成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社区负责统筹资源、对接居民需求,配备办公设备、应急救护器材、图书资料等设施,设置“红色港湾博爱家园点”“应急救护培训室”“心理疏导室”,为日常服务、活动开展提供坚实保障。桐城市红十字会提供专业指导,包括资金支持、项目培训、规范管理等,2024年安庆市红十字会、桐城市红十字会自筹资金2万余元,用于开展“三救三献”各类业务培训,覆盖骨干成员100余人次。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具体落实,负责开展包括省级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六尺巷里的爱和礼”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利用世界红十字日、献血者日等节日,全年高效推进各类活动超20场,服务居民达1000余人次,确保人道服务精准对接社区需求。

  聚焦“精准服务”,延伸人道关怀触角。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社区资源与红十字优势,推出 “全周期、多元化”人道服务项目。靶向帮扶解民忧。针对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建立动态帮扶台账,开展定期走访、物资救助、助学助医等服务,如为智力残疾儿童张某某链接学校资源,常态化送上关爱与陪伴,让特殊群体感受社会温暖。截至目前,已精准帮扶弱势群体150 余户,发放救助物资价值超 5 万元 。健康守护惠民生。联合医疗机构开展义诊、健康讲座、无偿献血宣传,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组织应急救护培训,教授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技能,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累计覆盖群众超 2000 人次。仅2024年,便开展义诊5场,参与群众 800 余人;举办应急救护培训4场,普及性培训200余人次,培训红十字救护员41人。文化浸润聚民心。结合六尺巷“礼让” 文化,举办 “邻里节”“老年才艺展” 等活动,邀请居民同台表演、共话家常,在欢乐互动中增进情感联结;通过宣传栏、宣传册、文艺汇演等形式,传播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 精神,让志愿服务理念融入社区血脉。全年累计开展文化活动20 余场,参与居民超18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 。

  激活“志愿力量”,构建共治共享格局。组建由党员、医护人员、教师、商户等组成的 “六尺巷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人数有20余人。通过 “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单对接,常态化开展红十字精神传播、“三救三献”、环境整治、助老送餐、课业辅导等志愿活动。例如,红十字精神和三救三献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走街串户或是深入六尺巷景区,以宣传折页形式沉浸式宣讲相关业务和政策解读,特别是三献知识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十字会。在龙眠河廊桥区域环境整治中,志愿者们带头清理垃圾、美化环境,带动居民主动参与,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个个都是奉献者” 的良好氛围。志愿服务不仅解决了社区实际问题,更让居民从“受助者”转变为“施助者”,推动红十字精神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自2024年以来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1000 小时,带动居民自发参与社区服务超 500人次,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和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人数均有增长。

  博爱家园标识中的“红心”象征人道、博爱、奉献精神, “手”代表社区共同参与,红十字代表红十字会,寓意红十字会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建设博爱家园,开展人道服务,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未来,推动博爱家园在城乡社区有效覆盖,能不断增强红十字会参与城乡治理能力,使红十字会真正成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撰稿:胡亚林  吴琪  审核:胡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