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范和完善捐赠款物的使用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中国红十字会募捐和接受捐赠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为开展人道主义救助工作,改善最易受损害人群的境况,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红十字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开展募捐活动,接受社会捐赠。
二、捐赠款物是指各级红十字会依法募集的资金和实物,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动产、不动产、知识产权、服务和财产使用权等。
三、捐赠款物的接受
(一)怀宁县红十字会根据救灾、救助和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募捐,接受各类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捐赠的、符合红十字会宗旨的无不正当附加条件的款物。
(二)捐赠人捐赠的款物应当是合法的,有处分权的财产,一经确定捐赠及时办理捐赠手续。捐赠人不得指定其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
(三)接受捐赠必须开设专户、建立专账,将受赠财产登记造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保管和使用,严禁将募捐款与其他资金统一账户核算、管理。
(四)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以其公允价值计算,捐赠方应提供资产公允价值的证明,方可开具公益性捐赠票据。捐赠的食品、药品、生物化学制品应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卫生行政等部门的规定,其有效期应当在可执行的合理期限之内。
四、捐赠款物的使用
(一)捐赠款物的使用以尊重捐赠人的意愿为原则,必须用于符合红十字会宗旨的救助工作。
捐赠人可以出具捐赠函说明捐赠意愿,也可以签署捐赠协议,约定捐赠款物的数量、用途以及履行方式、履行期限等,捐赠函或捐赠协议确认后,各级红十字会应尊重捐赠人的意愿,严格履行捐赠函或捐赠协议的内容,不得擅自改变。如确需改变用途的,应当征得捐赠人的书面同意。
(二)对于没有具体捐赠意向的捐赠款物,可以根据红十字事业和社会救助需要使用,使用时坚持“救急”、“济困”“量入为出”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主要用于:
1.开展救灾的准备工作,救助遭受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受灾群众,为他们提供粮食、衣物、医疗等紧急救助和帮助受灾困难群众灾后恢复重建;
2.开展送温暖活动,对城乡特困群众给予生活救助;
3.开展助学活动,对困难家庭的学生进行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4.对因患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等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给予生活救助;
5.实施救灾、救助项目;
6.参与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
7.其他符合红十字会宗旨的人道救助。
(三)使用捐赠款采购救灾、救助物资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总会有关救灾物资采购的相关规定组织实施,本着“等价择优、等优择价、就近采购”的原则,严格采购程序、严肃采购纪律,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在紧急阶段采购灾区急需的救灾物资,可在保证质量、价格合理的前提下,先采购再公示。
五、捐赠款物的管理
(一)各级红十字会接受捐赠后,应及时向捐赠人出具合法、有效的捐赠票据,捐赠款全部进入救助金专项账户(在账户存续期间产生的利息滚入本金),严格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进行管理;接受捐赠物资要建立登记、验收制度,实行财务、保管分账管理,严格执行出入库手续。
(二)捐赠款的划拨只在红十字会系统内运行,不允许将捐款拨付到红十字会以外的任何单位和部门,以确保捐赠资金的安全,提高使用效益;凡上级红十字会下拨的救灾、救助和项目资金必须按指定用途使用,不得截留、挪用,上一级红十字会负责监督、检查。
(三)捐赠款物使用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有相应的资料和文字凭证,包括银行汇票、接收收据、救助申请及审批表等,所有资料要进行归档,妥善管理。
(四)捐赠款物的收支情况每年都要接受同级审计部门或有资质的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同时以新闻通报会或登报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五)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对捐赠款物的使用管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收受贿赂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附则
(一) 本办法由怀宁县红十字会负责解释。